中國改革開放30年,我國機械加工制造業有了長足進步,初步確立了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據統計,“十五”期間,機械加工制造業的產值在全國工業中的比重超過25%,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民族振興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機械加工制造業的產業規模已躍居世界前列。但同時要看到我國機械加工制造業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及機械加工制造業在產品質量方面仍存在著與經濟發展形勢不相應適應的地方,要看到產品質量對下游產業安全生產和經濟效益的影響。據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統計,2006年全國質量損失金額占工業總產值的0.29%,其中內部損失為0.15%,外部損失為0.14%。
機械產品質量對石油化工生產的影響更為突出,以大慶石化公司為例,2007年因機械設備本身質量原因造成機械故障次數達452次,占全年總故障的6%,其中使用的軸承部件質量不合格率為0.68%;機械密封質量不合格率為0.98%。我們統計的軸承、機械密封不合格率雖然低于“2007年中國消費維權論壇”上國家質量總局副局長蒲長城介紹2006年中國產品質量抽檢不合格率為9.4%。但是由于我們石油化工企業生產的特殊性,高溫、高壓、高危的生產環境,有時甚至一個小小螺絲釘故障,也會造成嚴重的安全事故和巨額的經濟損失,一次裝置停工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百萬元以上。2006年我們對全公司分年度進廠設備所配螺栓的材質進行了抽檢,1998年、2000年、2005年配套螺栓材質不合格率達到2.18%、1.49%、1.11%,可見質量形勢之嚴重。
中國作為全球的重要制造加工基地,而機械加工又占有很大成分,要使中國的機械加工趕上世界先進發達國家,除了加大科研投入等其它措施外,加強質量控制,提高產品合格率至關重要。提出如下建議:加大對質量標準的研究力度,適當降低產品預期獲利空間,提高標準嚴格度和等級;強化標準的執行,研究建立產品終身身份制度;加強出廠檢驗和國家抽檢、用戶抽檢;對因產品質量造成用戶損失的,除了賠償直接損失外,還應承擔一定比例的間接損失;定期對抽檢產品質量情況進行媒體曝光。對曝光產品要連續跟蹤,限期整改,果斷叫停;加強對企業和行業自主創新投入和引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大機械加工裝備更新換代投入,提高裝備水平;機械制造企業要加強管理,加強基礎細化管理,嚴格落實質量管理體系要求,把住影響產品質量的各個關口,生產讓用戶放心的高質量高信譽機械產品。 |